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媒体报道

《中关村》:赵弘:打造专业园推动“四化”建设

添加时间:2012/12/10作者:来源:《中关村》
在中央提出的“四化”基础上,再融入园区化。用园区化作为我们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抓手,用园区化作为我们信息化的冲击力的平台,用园区化作为我们城镇化的一个载体,用园区化作为我们吸纳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一种重要渠道。

  文 本刊记者 程桔华

  在中国,高新区已是遍地开花,105个国家级高新区和为数众多的省级开发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极大地推动着中国区域经济的繁荣。然而近年来,很多园区的发展在模仿中失去了特色,即便是重点打造的各类专业园也逐渐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如何脱颖而出?带着这个众园区迫切寻求答案的问题,本刊独家采访了中关村(5.33,-0.07,-1.30%)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先生。

  中关村:中国高新区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对提升中国区域经济有哪些重要价值?

  赵弘:近20年来,中国高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产业聚集化、发展品牌化”的特点。

  产业园区化的好处是,极大地实现了土地集约,使得产业能够进入园区发展,而园区又通过公共设施的建设,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使用,给企业创造了更加完善的环境。同时,园区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使得企业的各种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

  园区专业化的好处是,通过专业化实际上实现了同类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关联、纵向产业链的相互关联、横向服务链的相互衔接,从v 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产业集聚化的好处是,通过集聚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某一个产业集聚会在周边一定范围内形成集聚和扩散,成为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发展品牌化的好处是,品牌企业入驻园区后,园区通过宣传和推广,从而打造一种专业化、特色化的品牌,而这种品牌又成为一个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互为促进。

  “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产业聚集化、发展品牌化”是近20年来各地成功推动区域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发展、推动企业发展的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经验。

  中关村:在高新区的发展中,后来为什么会出现各类“专业园”?“专业园”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赵弘:“专业园”的出现主要在于两方面的需求,从园区竞争和区域竞争的角度来讲,现在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园区在吸引要素集聚方面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亮点。

  高新区发展到后来,逐渐迷失了产业方向,定位混合,以致在招商中出现“来什么要什么”的行为,这种发展方式和招商举措,使很多高新区的产品或者服务不具备特别的针对性,似乎对所有的客户都适用,但却不适应于某些特定的客户。这个时候,如果高新区有足够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足够大的广告推广,以及足够高的品牌价值,可能会在混合市场有地位,否则就没有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新区开始细分市场,将市场按照产业进行细分,突出某一些产业,比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通过这样的细分,实际上突出了高新区的特点,使高新区更有针对性地面对某一个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由此,专业化、针对性、特色化的“专业园”应运而生。

  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千千万万的企业需要发展,他们在寻求信息的时候,实际上需要在繁杂的信息当中进行有效的检索,并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因此专业化的服务特别受企业欢迎。实践证明,这种同类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更容易形成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套、相互关联和相互协作。若干个不相关联的企业凑在一起,那只能叫空间集中、空间相连,这并不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真正的产业集聚。所谓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讲的是一种内在的关联和协作。

  中关村:中国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发展模式?哪种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赵弘: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三种模式。

  第一个阶段是“一企一园”模式,那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在我们国家的“一五”、“二五”、“三五”时期,通过计划经济、计划安排,划出某一块土地给某一个企业,由企业来完整地建设和运营。严格意义上,这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园区,因为企业之间缺乏关联,基本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缺乏同类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第二个阶段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园区打造模式,它的特点是政府进行一级开发,然后进行土地分割出让,通过分割出让,再由相应的企业来购买或者租赁,各自来建设厂房和楼宇。当前,多数园区是这种状态。这种园区的优点是,实现了一种相对集约化的发展。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把很多企业集中起来进行服务。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在经营上有好有差,或者一个时期好,一个时期差,很多被占用的土地实际上变成没有产出的占用,造成资源浪费。这时,政府如若让企业退出,需要花费几倍于原来的价格,这是非常棘手的一件事情。

  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很多企业正在探索的,由专业化的产业运营商来主导开发的模式。政府依然可以作为一级开发,但是二级开发不是分割式的转让给若干个企业,而是集中交给一个土地运营商,由它来进行市场化的二次开发。它可以采取只租不售的办法,建立一些标准厂房和楼宇,也可以和某些客户签订定制化的要求,形成契约化的约定,以此来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如果说有些企业某个阶段经营不好,它可以到期解除契约,从而实现入驻者的新陈代谢。这样就保障宝贵的土地不断有产出;企业也有强有力的利益冲动,它可以帮助政府进行招商,把政府从招商的压力当中适度地解脱出来;它还可以进行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同时,开发商还可以搭建一些增值平台,帮助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招聘等。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培育第三种模式,已经有一些雏形,比如联东U谷已经在国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种模式。

  中关村:您认为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专业园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赵弘:从一般意义上讲,专业园有这么几个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就比较容易成功。

  第一,专业化的服务,这是专业园存在的核心价值。比如针对软件行业,可以建立一些软件测试平台,有效降低入驻企业的成本,因为每一个企业自己去建的话,成本会很高,使用的效率又很低。还可以建立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比如会议室,从而减少每一个企业都去建会议室的成本,避免造成闲置和浪费。

  第二,专业化的宣传。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市场,如何在众多园区中脱颖而出,本身就需要它的独特性。北京有很多比较有特色的园区,比如电子城(7.09,-0.03,-0.42%),这个品牌就是专业化的体现,在电子类领域它独特地表明了自己的定位。电子城这个概念在吸引电子类企业的入驻方面,可能每年会省出1000万的广告费。它的存在会带来很多上下游的关联,比如投资商,如果想对电子类的企业进行投资的话就会关注它,对于采购商来说,想采购电子类的产品也会关注它,这种无形资产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后来又对电子城的概念进行深化,推出移动谷,专门打造手机移动设备的开发,移动企业的集聚。电子城的概念在进一步细化,我觉得这是值得肯定的。

  中关村:您认为大多数专业园无法脱颖而出的根源是什么?

  赵弘:中国为数众多的各类园区出现混合定位、丧失特色,甚至恶性竞争的局面,专业园区为何难以形成?大家期望的专业化的定位为何最后也没有实现?根源在于缺乏统筹,在于政府发展经济、追求GDP的急迫性、考核的短期性、任务的单一性。

  很多园区,原来没有定位,但是政府要求它3年见成效,甚至1年见成效,这就很难做充分的准备,把同类的资源吸引过来。因为打造专业园需要做专业化的服务和检索,需要找到针对性的客户,需要进行针对化的广告策划。

  最近我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发现到处是园区,项目有几十个之多,而且每个项目都很大,放眼望去全是在建的写字楼、住宅楼和标准厂房,但是我想这些资源的供给远远大于它的需求。短期看来是在生产GDP,但是长期看来,内容如何填充?如何保持GDP的持续增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中国“大跃进式”的产业化、园区化发展已经到了该踩刹车的时候了,因为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大量的厂房和载体被建设,但是却没有赋予它应有的内容,没有了内涵。很多楼宇空置率很高,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变成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非文化物质遗产”,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从GDP的追逐中冷静下来,真正地把中国的工业化扎扎实实地做起来。

  中关村:园区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关联?如何将园区化与中国“四化”协调统一?

  赵弘: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第一次用系统化的思想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

  首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要把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融入工业化,实现一种能够体现全球最新水平、最高成果、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化,这是一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工业化,而不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不是分两步走,而是一步到位。

  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协同推进。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统一起来,而是割裂开来发展。有些地方单纯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的目标仅仅定义为农民进城买房,但是没有将城镇化真正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因此很难持续。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应该是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经济的真正发展为基础的城镇化,也就是要实现市民有就业,企业有财富,政府有税收(一定不是来自于房地产的税收,而是真正来自于产业的税收,来自实体经济的税收)。很多地方都是以土地出让作为第一杠杆,然后以老百姓购房作为第一动力,以房地产商赚钱为整个城镇化的推力。但是如果老百姓没有就业,政府没有税收,而未来政府和老百姓的支出却是持久的。这种一次性收入,持久性支出,对于政府财政是个巨大的压力,对于老百姓来讲也是一种焦虑和困惑。因此,城镇化和工业化要同时推进。

  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也要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而这种变革必须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重要基础,要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规模化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农民两只脚都着地。农村现代化必须实现“一出两进”,一出就是人从农村出来,两进就是资本和知识要进入农村。只有实现“一出两进”,才能解决中国农村的面貌,这与城镇化、工业化、园区化极为关联。

  通过园区化的建设,使我们城市的土地更加集约化利用,从而改变现在很多地方工业布局分散、规模不集中、规模不经济的现状。在中央提出的“四化”基础上,再融入园区化,用园区化作为我们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抓手,用园区化作为我们信息化的冲击力的平台,用园区化作为我们城镇化的一个载体,用园区化作为我们吸纳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一种重要渠道。以园区化来推动中国的“四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