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媒体报道

凤凰网: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北京的病

添加时间:2014/02/15作者:来源:凤凰网

    2014年2月15日,以“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研究员、作主旨演讲,探讨北京的“城市病”。他认为,经济发展引致的人口过其增长是造成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核心因素。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北京的病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副院长赵弘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认为,造成北京城市病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经济发展引致的人口增长是造成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核心因素。根据北京的2004版人口规划,2020年会达到1800万。但是,北京提前11年完成了任务,现在已经达到了2100万。显然,人口过快增长。我们分析了近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北京一直在严格控制户籍人口,但是户籍人口的增长只占总增长人口的23.9%,不到1/4。也就是说,控制人口用行政手段、户籍手段,1/4都控制不大好,剩下的3/4都是不要户口,“我就是到这里追梦,来北京发展的”。

    北京市常住人口当中,流动人口已经占到了37.4%,100个人里有37.4是没有户口。引起人口过快往北京集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北京特有的首都资源优势,包括改革之后,行政资源在整个资源配置当中起的重要作用。包括北京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发达,比如搞艺术创作的,不到北京就不是占领了全国市场。同时,二元结构造成北京和周边城市的落差,它形成一种动力,以及北京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种家政服务,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活,造成了人员的聚集。

    在这些背后,我们认为最核心的还是经济发展问题。因为近十年北京就业人口增长了400万,这400万人很大部分都来自新增人口。外来人口当中,80%实现了就业,如果北京没有这么多就业岗位,这些人到这儿来了也不能持久。同时,经济发展是北京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这里不是华盛顿,不是堪培拉,必须自己挣钱才能维持城市运转,所以陷入了这样一种循环当中。但是我们要反思发展当中很多功能定位不一致、不协调的特点。比如近十年,人口增长集中在批发零售、制造业、住宿餐饮和建筑业四大新的传统行业中,占了2/3,特别是批发零售。有一个数字大家一听就很惊讶,在目前北京市所有的就业人口当中,批发零售占到11.6%。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这就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公共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还有交通的压力。北京这几年基础设施发展、公共服务发展都很快,但赶不上需求。现在北京市随迁子女有49万,2000年只有8万5,所以入学难、看病难等等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而越来越严重。同时,北京市缺水,每年缺水10亿立方米,但是大家说我们的水也没停,原因是超采地下水,北京的地下水现在已经下降25米了,很多专家说容易搞成生态危机。人口增长垃圾也增加,北京每一天生产1.78万吨垃圾,但日处理能力只有1万吨,剩下全部填埋,带来很多问题。尤其北京的垃圾焚烧厂选址根本没法选,到哪个地区一选就造成上访。

    单中心格局限制

    第二个原因是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没有突破。这么多年我们没有创出适合北京、适合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很多都是学习国外,国外是人口很少,它的很多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多人口。我们原来搞了14个卫星城,有很多的概念,都是围绕着中心城而展开的。我们过去也提出了卫星城,现在反思卫星城这个概念是对的,但是它有条件。

    我体会有两个条件,第一,卫星城离主城一定不能太近,像天通苑、回龙观这么近一定是有问题的,一定是30公里到70公里的范围。第二,一定不是公路,而是城际铁路一站到达,才能解决人口的空间移动。过去我们搞的清河、望京等等这些卫星城都成为了北京的堵点,值得我们反思。现在北京搞多中心发展,这是对的,但怎么实现是一个核心,一下搞了十几个新城,概念很多,算了算有29个重点发展的区域。喊了这么多年口号,多中心等于没中心,最后还是单中心,你没有告诉社会下一步到底哪个地方要快速发展,全部都发展等于没有发展,所以单中心的格局还是没有打破。主城和卫星城的概念、老城和新城的概念,并没有反映出新城和老城之间的层级关系。我们学习东京的一些概念很有道理,主中心和副中心,副中心仅次于主中心的一个综合功能,这个区域就是未来要重点发展的,这些概念很好的解决了城市的集聚问题。

    犯错的北京

    北京犯一个错误还有救,犯两个错误就很难救了。第一个错误是多中心没有形成,第二个错误发生在地铁建设之后。一直没有把北京的地铁放在一个战略高度上,我们简单的说发展公路交通,汽车那么多没办法解决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所以,北京的地铁和东京差距很大。东京地铁、城际铁路、新干线加在一起2800多公里,占到整个公路的80%,北京地铁只有400多公里,城际铁路基本没有。地铁系统占整个交通总数不到20%,倒二八结构显然是北京交通的很严重的问题。有的人说北京发展步行和自行车,这对北京是不适合的,因为特大型城市,唯一适合的是网络快速化的地铁交通。

    北京病探因

    现有体制是造成北京城市病的最根本的原因。第一,现在的财政体系分税制,不发展经济没有财税,要有财税就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人口就要来,人口来就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了维持这个运转又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又要带来人口,滚雪球似的,但是调控没有办法。北京政府怎么调,调区县调不了,动力到区县、街道积极性都很高,政府调控没有手段。第二,对于中央政府的调控更没有手段。北京城市优化需要中央政府配合,很多机构要搬迁或者调整,根本调整不了。动上调不了,对下调不动。所以,我们认为,解决北京的城市病要抓住关键,多管齐下,大概有这样几个观点。

    求医问药

    第一,要从调控经济入手严格调控人口,要把经济速度放下来,要放到相对来讲比较低的发展点,百分之五、六都可以,低的速度高的质量减缓人口的集聚,但这涉及到财政能不能运转。我们也做过测算,这样的情况下,北京每年要减少200多亿的收入,我们觉得还是能够平衡的,关键是决心,心态上能不能过得去。全国都在进行GDP排名,北京能不能跳出这个排名。

    第二,加强空间优化调整,速度结合,重心外移。我们研究了一下,东京为什么搞的好,先是一个主中心,后来搞了三个城市副中心,搞了24年,搞完以后又饱和了,在旁边又搞三个,现在是一主七副,GDP是北京的10倍,但堵车没有像北京这么严重,就是分阶段搞副中心,把城市拉开了。多了就没有重点,搞几十个怎么都搞不起来。北京现在提出来要搞通州副中心,这个思路我们呼吁了很多年,有重点地发展几个地方。

    借鉴巴黎的经验,要控制中心城的开发,这样引导和逼迫一些资源往外移,否则永远移不出去。

    第三,加强轨道系统建设。因为北京地铁成为全球第一了,都觉得很满足了,实际不行,城际铁路差距很大。伦敦、纽约、东京他们的城际铁路都在2000到3000公里以上,整个城市功能在几十公里以外拉开了,这样城际铁路一站到达,北京恰恰缺的就是城际铁路。地铁要加密,城际铁路要赶上。

    第四,要跳出北京,大尺度文化、跨区域,京津冀范围内来谋划首都的功能。现在北京周边还有22个贫困县,230多万贫困人口,北京和周边的落差过大。落差越大往北京集聚的意愿越强,河北占第一位,周边越穷往北京来的越多。这是一个问题。二是周边重化工业,能源化工等等这些工业也是北京污染的重要因素。在京津冀地区一年要消耗3.5亿吨煤,北京消耗不到7%,河北占80%,天津占17%。所以,北京要治理环境没有河北的配合是不可能的,但是河北的配合现在也很有怨言,为北京的保山保水做出很大的牺牲,但是北京的技术转化都是导弹式的,越过河北面向全国。所以,周边的落差也是很多产业没法对接的原因,因为他们落后,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而北京跟他们对话对不上。所以今后这一块的合作也非常重要。

    北京怎么办?

     北京的问题尖锐,形势严峻,到了重视的时候了。我们认为,应该扩清思路,积极进取。对于北京的发展有几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北京迁都,迁到廊坊,有的说迁到襄阳,还有人说迁到西安。但这个思路我认为中央的决心也是不容易下的,难度很大。第二种思路是消极对待,没必要发展。北京就让它堵吧,堵到走不动的时候自然要逃离北京,市场经济就是这个观点,但这个思路不太积极,我们认为还是要积极的调整。调整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三年、五年解决不了,八年到十年,要打持久战。同时我认为要抓住关键,这里面问题很多,但核心是要从经济调控入手,从空间优化着手,从体制创新抓住根本,这才能解决问题。通过持续努力我认为有七、八年的时间,北京可能还能回到比较宜居的程度,但是达不到我们说的“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但至少我们能宜居宜业,大家在这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