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媒体报道

大公财经:陈智国:京津冀最需要经济和产业合作

添加时间:2014/04/04作者:来源:大公网

  大公财经4月3日讯 (记者 汪云鹏) 京津冀协同发展沙龙4月2日在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会议室举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陈智国表示,京津冀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和产业合作。

  陈智国表示,京津冀经济合作方面,要真正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需要认识上、观念上的转变。对于北京而言,要深化对首都经济的认识,深化首都产业与大区域产业之间关系,首都经济与全国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做好“减法”。

  多年来,关于北京要不要经济,一直有不同的声音,那么这次习总书记来北京考察,所做的讲话中有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的思路给予明确,一是科技创新中心,二是纾解非核心的经济功能。事实上,明确了北京不是要不要经济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经济。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对首都经济的内涵,就是“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这是描述了经济形态,其中,服务经济、总部经济,事实上也隐含了,首都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

  郎咸平教授,提出了“6+1”产业链分工理论,由设计、采购、运输、经营,到制造环节,是从产业链分工的角度,阐释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事实上,我认为,在京津冀合作中,在于全国的经济合作中,北京也迫切需要找准首都经济在全国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的定位。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经济发展核心不在于经济规模、产业类型,更重要的在于产业竞争力、经济的控制力,而这些正是要通过产业链分工、价值链选择来实现。

  那么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分工,我认为,首都经济应该在全国产业发展体系中,在全国大的产业要素循环中,起到两方面作用,一个是“引擎作用”,也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如何通过创新带动全国产业升级;一个是“支撑作用”,也就是更好的融入和支撑全国经济,如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的在服务全国“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我认为,这也是解决当前首都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以服务经济来看,2013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9万亿,占GDP比重达到76.9%,但增速只有7.6%;有专家认为,服务业增速下滑是由于北京及周边制造业支撑不够,要加大内需刺激等,但我感觉,核心还在于,首都经济与全国经济的深度融合程度不够,北京服务不只是服务北京制造、京津冀制造,也不只是北京内需市场,更多地要在服务全国市场、全球市场中寻求新的、更高质量的增长。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在于循环,不只是单纯的外埠要素、企业总部进京,北京的企业外移、成果到外地产业化,也不是一次性,多次性的;而是真正要形成一个植根于北京要素禀赋的大循环体系,通过产业要素不断的循环,让需要借助北京国际平台、人才资本优势的企业流进来,让需要借助外埠区域成本优势、产业配套条件的企业流出去,周而复始。这样的一个大循环,可能用中关村来表示会更加直观;如果把中关村看做一个全国、乃至全球最适宜创新创业成长的孵化器、加速器,那么就要让全国范围内更好的创意、项目、企业等产业要素,向“种子”一样流进来,在这适宜的环境下,尽快的生根发芽,成长,长成茁壮的苗木,再移植到全国适宜生长的地方,长成大树,进而萌发出新的果子、种子,然后再进入中关村孵化、生长,这样形成一种“创新孵化在中关村,开花结果在全国”的循环格局。

  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与京津冀的合作,乃至与全国的产业合作,更重要的不在于产业类型,而在于产业环节,无论是哪个产业,只要是符合北京资源特点的研发、设计、总部、国际营销等环节都可以留,而不管是哪个产业,只要是符合外埠区域成本导向、产业配套能力的都可以走。我想,这也可以回应最近很多媒体,一直关注的,什么产业应该转移啊,北京要转移哪些产业等疑问。因为,从本质上看,低端产业也有高端环节,新兴产业也有低端制造环节,不能笼统一概而论。

  ——对于周边区域而言,也要转变思路,摆脱依赖心理,挖角心理,变“分蛋糕、抢蛋糕,为共同做大蛋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加法”。京津冀合作中,很多区域都表示出,北京好,中关村好啊,那么多的央企、那么多好的企业,好项目,给我们转一些,支援我们一些,我们就发展起来了。中关村企业,总数不过2万家,规模亿元以上的不过2000多家;据了解,目前全国大概50多个区域、城市或园区与中关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如果大家都来分的话,就算把中关村企业都转移出去,也不能解决其他区域的问题。

  所以合作的核心是要做大经济增量,我个人认为,做大增量的渠道,可能要重点关注两个渠道:一个是北京、中关村高校、科研院所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个成果是无限的,只要中关村的人才还在、创新创业环境还在,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能够形成源源不断的增量;一个是要瞄准国际,发挥三地比较优势,比如北京的人才、金融、国际平台优势,津冀的生产成本、产业配套优势,打造全球最优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全球高端产业要素、创新资源集聚,形成跟高端的经济增量。京津冀区域要像日本创建“国家战略特区”那样,要三地联手打造一个以首都功能为核心,创新为特色,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我想这才是京津冀区域,区别于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所在,也是国家对这个区域的真正期望。

  第二个是,当前京津冀产业合作、企业转移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但要保持理性,不要变成一个“最坏的时代”。

  对于真正专注于实体经济,真正做事业的企业而言,我认为,现在的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合作,是个最好的时代,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层面,对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区域层面,首都功能的纾解,天津、河北等各地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得各方对企业的高度关注、热烈欢迎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现实推进中也有担忧,那就是,不要失去理性,而让这最好的时代,变成最坏的时代。这样说,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政府层面的理性。目前各地政府推动合作的意愿,太强烈了,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过热的背后,也就难免会催生,诸如搞大园区,追求短平快,贪大求快,抢企业,争项目等一系列非理性的现象。

  前两天,刚看到一个城镇化方面的报告,说近几年,我国有12个省会城市提出要建新城,144个地级市中有133个提出建新城,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1.5个新城或新区,这也能看出目前各地政府发展的意愿。具体到京津冀区域而言,由于国家的高度关注,政府层面的推动,社会主体的热炒,我想这种热度肯定会更高。我看这两天有报道,说保定的房价6天时间,上涨了20%,这可能也是不够理性的一个表现吧,而且这些会对我们真正的合作,产业转移,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企业投资的理性。今天是一个快时代,技术的更新、产品的换代、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电子数码产品、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集成电路芯片……等等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技术、产品、市场的变化速度远远超出预期,这样的快速变化,事实上意味着机遇和风险两个维度。

  从机遇的维度看,意味着哪些能够快速把握技术、市场变化,并能快速行动的企业,将会步入快车道,抢占市场先机。小米是个很好的例子。联想自1984年成立以来,经过15年的成长达到百亿规模;百度自2000年成立以来,经过12年的发展闯进百亿规模;而小米科技自2010年成立以来,仅用了3年时间便晋升为百亿企业。

  从风险的角度看,事实上意味着企业再投资决策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几年前,摩托罗拉、诺基亚在全球手机市场上还如日中天,占据全球市场相当的份额,但现在却步履维艰,不得不先后被谷歌、微软收购。在智能手机领域(中国),2012年诺基亚智能手机 份额从2011年的29.9%下降至3.7%,一年时间市场份额下降26.2个百分点;尽管这里面有技术路线选择、市场策略等诸多原因,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技术、产品、市场更新提速,对企业的巨大影响。跨国公司,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规模不大的科技型企业。

  如果企业投资不够理性,也就会造成,很多产业,企业雄心勃勃的扩大生产,必然会出现“投产之初就变成亏损之时”。这在现实中,很多区域已经发生了。一些各地政府都在争,都在抢的项目,一投产就亏损,就落后,给当地政府、企业带来很大负担。

  所以说,保持理性合作,控制好节奏,至关重要。我想,这个理性,既包括企业投资的理性、选址的理性,也包括政府在推动合作中,务实推动,安排好时序,差异化定位等多方面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