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下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添加时间:2020/12/26作者:来源: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明确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首次把科技创新中心确定为首都核心功能之一。贯彻落实中央对北京市功能定位的要求,北京提出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首都经济发展质量。高技术产业作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亟需提质增效,进一步强化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新时期首都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一、新时期加快首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价值

(一)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责任使命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创新不断驱动新业态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产业创新和要素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部署,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产业增长点,抢占战略性新兴领域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英国的“数字经济”、美国的“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还是德国的“工业4.0”计划都将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发展重要的引擎动力,努力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占得先机。紧紧把握住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北京肩负着引领我国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大使命,迫切需要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前沿技术领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以及我国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传统经济体系难以维系、产业结构亟需升级等挑战,经济进入“新常态”,表现出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新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汇集了全国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拥有以中关村为代表的14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是全国最具备创新驱动条件的区域。因此,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北京有责任、有能力率先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现实需求来看,京津冀区域发展进入深度转型期,北京“城市病”治理、天津投资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变、河北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三地发展既面临各自突出的难题,也面临三地协同发展的一系列制约,区域发展正在步入“问题倒逼创新”的新阶段,必须通过协同创新,探索推动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产业分工协作逐步深化,创新合作有序推进,创新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不断提速,这为首都高技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发挥首都高技术产业优势,加强京津冀产业链分工协作,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着力点,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首都创新功能的跨区域配置与完善,延伸创新链条,拓展转化空间,提升首都经济发展质量,也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构筑京津冀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京津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适应首都城市发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

当前,北京城市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北京发展的重大难题。破解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就必须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方向,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时,首次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强调要坚持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建设,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深化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不仅是加快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首都经济向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构建首都 “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北京高技术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剖析

(一)现状特征

1.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北京高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对首都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589.4亿元,占北京GDP的比重保持在20%左右,2005-2012年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达15.2%,已经成为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北京已经在全国率先形成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90.2亿元,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80.5%,2012年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1.1%。

2.北京成为引领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引领区和策源地的地位日益巩固。目前,北京在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领跑全国。例如,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规模已突破4000亿,位居全国第一阵营,聚集了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的1/3。再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北京拥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达到21家,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1/4。

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北京也在加快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移动传媒等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不断强化在全国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例如,在云计算领域,曙光云服务器、龙芯云处理器、百度框计算、奇虎云杀毒等不断引领云技术和产品创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聚集了拉卡拉、易宝支付、钱袋网等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融360、天使汇、人人贷、有利网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机构;在移动传媒领域,集聚了乐视网、爱奇艺、优土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新媒体技术创新企业和内容服务提供商。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并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

近年来,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整体创新产出效能不断激发,产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12年,北京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达到92.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7%;高技术产业 R&D人员人均经费45.2万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高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支出达到124.9亿元,占全国的5.9%。创新产出方面,2012年,北京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量达到9972项,占全国的7.8%。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使我国在全球相关领域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此外,北京高技术产业创新对全国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2012年,北京输出外省市技术合同33538项,成交额1615.9亿元,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56.7%。许多北京高技术企业积极在全国设立区域管理中心、区域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各类分支机构。2013年,仅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数就达到了8629家,208家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中,对外辐射收入超过1万亿。

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效益持续提升,有力的支撑了首都经济转型升级。截止到2012年,示范区共有企业近1.5万家,实现增加值3647.5亿元,占北京市GDP的比重达20.4%,在推动北京持续发展的引擎作用不断强化。从行业领域发展来看,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616.5亿元,占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53.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研究和试验发展等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实现总收入6823.3亿元,占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的66.3%。

近年来,中关村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1-2013年,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保持在20%以上增速,2013中关村示范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类创新主体共申请专利近5万件,占北京市专利申请量的40.3%,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4.9万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通过“标准战略”进入产业竞争高端领域的步伐加快,截至2013年示范区企业累计主导创制国际、国家等各类标准4882项,其中国际标准130项,包括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无线个域网标准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标准。

5.首都高技术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北京高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对北京市外贸出口产业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2012年,北京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90.2亿美元,占同期北京地区出口总额的31.9%。同时,一大批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加快向全球布局,纷纷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国际资源。例如,百度美国硅谷成立了百度美国研发中心,清华科技园创源孵化器在美国设立等。

另外,北京高技术企业也积极参与海外并购,越来越多企业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不断增强,2013年,中关村海外并购达到了14起。北京高技术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活动活跃,截至2013年,417家中关村企业开展了境外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额高达711.2亿元。

(二)问题剖析

一是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亟需提质增效。201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3031.6亿元,占北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9.4%,产值利润率仅为7.8%,低于全市工业平均产值利润率8.1%。特别是,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结构比较单一,过度依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导致高技术制造业稳定性较差,抗风险性较弱。201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占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达到为53.7%,产值利润率仅为5.0%,比高技术制造业整体水平低2.8个百分点。

二是高技术服务业产出效益和创新效率有待增强。一方面,存在经济总量较小、占比偏低的短板,与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形成一定反差,高端引领作用不强。2012年,北京高技术服务业主要指标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不足两成,其中营业收入、税收贡献、营业利润分别占比仅为11.7%、11%和12%。高技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服务业169万元/人的平均水平,人均创利也仅是服务业平均水平的61.4%。另一方面,作为北京高技术服务业中第一大行业的信息服务业产出效益不高,创新投入还有待提升。例如,2012年,信息服务业的资产合计占全市高技术服务业的67.6%,营业收入占47.1%,但其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2%,人员投入强度仅为4.4%,低于高技术服务业平均水平。

三是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待提升。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也涌现出一批重要创新成果,但中关村的创新更多处于模仿创新、追随创新阶段,渐进性创新多,能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打破行业固有格局的突破性创新偏少,缺少能够影响产业格局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从PCT国际专利创新来看,2012年英特尔、惠普、谷歌和苹果4家硅谷企业PCT申请量达到2069件,超过中关村企业PCT申请量之合计(1736件)。

四是园区同质化、碎片化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不突出。从北京市高科技园区发展来看,土地资源碎片化、功能布局分散化问题依然比较突出,16个市级开发区产业用地分散在近30个片区内,甚至有的区县布局着大大小小高技术产业板块十余个,个别位于远郊区县的园区面积不足1公顷,导致部分园区 “小项目不愿要、大项目落不下”,而且由于园区面积过小,导致基础配套设施集中建设难,也不利于土地集约化利用。此外,园区主导产业同质化发展比较严重。初步统计,全市共有电子信息产业区7个,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区15个,装备制造产业区11个,生物医药产业区13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6个。

三、加快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思路

(一)瞄准产业新趋势和前沿领域,打造具有技术主导权的高技术产业创新集群

北京要实现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就必须在科技含量高、创新需求强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着力,瞄准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前沿领域,加强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技术主导权的、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结合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三大领域:

一是抓住大数据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新业态。加强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关键性乃至颠覆性的新技术,延伸大数据产业链条,着力推动大数据通信、大数据能源、大数据医疗等尖端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在产业、公共服务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是围绕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努力聚集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创新资源,加强基因工程、疫苗抗体等前沿高端领域的技术突破,推进生物技术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诊疗技术研发和临床推广应用,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三是把握世界绿色科技和低碳技术创新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加大新能源与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增强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风能等关键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力争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打造成为首都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

(二)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激发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

北京市创新要素聚集,但是各主体创新发展还面临着各类体制机制约束,未来,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改革,提高创新效率。

一是要继续深化科研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创新活力,不断深化推进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等试点工作,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效能,使之更好地融入北京创新发展。

二是强化市场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优秀项目、潜力企业的市场化筛选机制和扶持机制,改革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探索与企业、高校院所、产业联盟、投资机构等社会主体联合设立创投引导基金、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基金等产业引导基金,以市场化的手段投资和孵化前沿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

三是要探索推动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美国等发展经验表明,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比技术创新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据统计,当今美国企业60%的创新属于商业模式创新。然而,当前商业模式创新面临金融、知识产权、准入等诸多制约,未来要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市场门槛,努力破除不利于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近年来,北京围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在金融支持、人才聚集、孵化器打造、创业园建设等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尤其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与硅谷等相比,在满足企业创新创业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尚需进一步强化。

一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来讲,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未来还需要引导和促进各类金融要素不断聚集,通过股权投资、天使投资、企业基金等方式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提高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知识产权应用类企业发展,为高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

三是加大创业服务支持力度,通过设立扶持初创企业种子基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创业试错机会;大力扶持和培育各类新型创业孵化机构,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车库咖啡、36氪、联想之星、创业家等创业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创业服务模式创新和新兴业态发展。

四是推进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好产业技术联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作用,积极支持一批市场化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创新升级,释放企业创新效能,更好地带动重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四)加快空间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打造高技术产业发展优质载体

近年来,海淀、大兴等区县结合各自园区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尝试开展园区空间整合工作,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主体的集中布局和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立足北京高科技园区空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要努力形成市区合力,促进园区产业差异、功能协调、互补发展。

从市级层面来讲,可借鉴国内相关城市经验,通过设置统一准入门槛、实行差异化考核、创新园区开发模式等方式,强化对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的统筹调控和差异化引导,重点推动特色产业基地或园区建设。比如,昆明市2010年印发了《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差别化考核暂行办法》,对不同功能类型和产业特色的园区分四类设置考核指标,通过分类引导和科学规划,促进园区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从区县层面来讲,创新运作方式,通过土地置换、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对分散用地进行集中,并支持区内高技术产业园区进行空间整合,形成统一规划、统筹建设、专业运营的园区发展新机制。例如,深圳市南山区对区内闲置土地资源进行了清查,采用协商收回、土地置换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既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又增加了产业项目的土地储备。

(五)深化京津冀合作,推动北京与周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要着力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未来,京津冀区域不断探索产业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推进京津冀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通过分工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进一步完善京津冀跨区域合作的机制政策,按照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市场主导的原则,通过共同成立实体开发建设公司、委托管理、支持社会化主体参与等多种方式共建园区(基地),不断探索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合作共赢。

二是发挥北京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整合大区域的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建立并完善“创意—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实现产业分工协作,不断强化创新对区域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努力形成协同创新、联动升级、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深化三地多领域协同创新发展部署,加快创新社区,重点依托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京津塘、京保石、京唐秦等新兴产业带的建设,努力打造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六)加快国际化发展,全面融入全球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北京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以国际视野来整合全球创新要素,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未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高精尖”产业领域,依托“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海英计划”等项目,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引进的模式,不断优化高端人才服务环境,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大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引进力度,为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是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领军企业提升整合全球资源能力,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完善企业国际化的服务平台,支持高技术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建立海外分支机构、跨国并购等多种渠道,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影响力。

三是加快知识产权和专利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标准化认证机构、产业协会、产业联盟、民间智库等发展,加快形成高效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为高技术企业提供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专利申请、国际技术转移、国际标准检测认证以及境外的法律、财务、税收咨询等服务,不断完善支撑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