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着力打造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

添加时间:2021/09/03作者:来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七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产业疏解转移与对接协作迈入快车道,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成效明显,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新蓝图正在绘就。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化区域合作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诸多新要求,必将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深化产业对接合作、打造现代化高端产业集群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筑牢京津冀协同发展根基。

一、新阶段打造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的战略价值

一是打造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国家首都,北京高端资源丰富,辐射带动能力强,且周边有广阔的空间腹地,具备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条件。但由于河北等周边产业配套不完善,北京一些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率较低,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链、断链现象。比如,北京市政协对70家企业的207个主导产品关键零部件配套的调查显示,近三成的主导产品在京津冀“零配套”;小米智能手机国内250家主要供应商中,珠三角、长三角分别占38%、16%,京津冀仅占10%。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供应链空间配套等成本,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也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和供应链风险。

因此,京津冀迫切需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联手打造高端产业集群。鼓励北京大型企业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考虑,在津冀等周边地区布局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和供应链配套项目,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链安全、供应链安全的“双回路”,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畅通区域小循环,积极融入国家大循环。

二是打造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是支撑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新形势下,我国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北京为龙头的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创新资源最集中、科技成果最丰硕的区域,承担着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重要使命。2020年仅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就达6.33万件,约占全国的12%;技术合同成交额6316.2亿元,占全国的22%。

从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关系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创新链离不开产业链的支撑,产业链的完善也有助于创新链的完备。京津冀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也必须有效衔接和相互融通。目前,在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生命、能源、空天等),北京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落地了一批引领创新的国家战略科技项目,这些创新功能的实现都需要相应的高端产业支撑和配套。但由于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缺乏、产业链配套能力较弱,尤其是围绕实体经济的高端制造配套不足,创新成果就近转化率较低,很多成果“蛙跳式”转移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19年北京流向长江经济带技术合同成交额1035.6亿元,流向粤港澳大湾区的474.9亿元,合计占北京流向外省市的52.7%,而流向津冀地区仅282.8亿元,占比不足10%。

新阶段,京津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依托独特的创新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联动,补齐区域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配套短板。这既能产生巨大的促进融通创新的作用,提高北京科技创新效能和辐射力,也能更好地支撑京津冀创新能力建设、引领全国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打造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是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提升区域话语权和控制力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总部经济是一种体现国家控制力、影响力的经济形态,能通过“总部-生产制造(分支机构)”空间分离实现跨区域资源最优配置,对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也有一定的布局引导作用,进而对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产生影响。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国际性大都市,都集聚了众多知名的跨国公司总部,依托这些跨国公司总部及其全球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网络,进而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

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进行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为深化京津冀产业合作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北京总部企业高度聚集,有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总部55家,占大陆上榜企业的44.4%,连续八年居全球城市首位;雄安新区也提出将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津冀其他具备条件的区域也在规划建设特色产业总部基地。未来,京津冀将形成“2+N”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高能级总部经济发展需要强大的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支撑。在京津冀区域打造高端产业集群,依托各地资源优势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总部和研发、结算等环节布局在北京和雄安新区,将生产制造、孵化、中试和产业化环节布局在其他地区,能够实现区域研发、孵化、高端制造等多元业务布局与资源最优配置,进而促进高能级总部经济发展,提升京津冀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体系中的竞争力、话语权和控制力。

四是打造京津冀产业集群是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企业累计近3000家;京雄城际、京张高铁开通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全面提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了51%。当前京津冀发展协同发展已进入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但仍面临诸多制约,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尤为紧迫。2020年京津冀实现GDP占全国的8.5%,比2014年下降1.9个百分点,低于长三角(23.9%)、珠三角(8.8%);全国城市GDP排名前十位中北京第二,天津未能上榜,这与京津冀作为全国重点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之一的地位不相匹配。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离不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支撑,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8%和69.2%。未来,京津冀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必须把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作为重要支撑。如果说交通和公共服务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则是重要基础与核心关键,必须把产业对接合作作为重中之重,将存量疏解和增量培育结合起来,加快打造若干个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端产业集群。只有京津冀整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河北等周边地区经济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才能减少人口、资源等要素向北京集聚的压力,更好地支撑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二、加快打造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第一,突出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需求,构建“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完善创新链”的双链互动格局。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加速调整,同时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风险也明显增加。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迫切需要在一些关系国家长远竞争力的战略性领域前瞻部署,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我国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京津冀区域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应把服务国家战略摆在首要地位,在重点产业领域选择上,要瞄准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需求,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一是聚焦战略性产业前沿领域,加速培育“硬核”产业,跨区域构建“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完善创新链”的双链互动格局。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京津冀科技创新优势独特,生物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具备引领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基础,但部分产业上下游存在断层、高端制造配套不足、企业关联度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新形势下,京津冀要紧扣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需求,瞄准前沿领域,加强创新链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和强链,打造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比如,机器人产业重点围绕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产业链环节,针对性开展补链行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分工协作,强化北京研发创新体系建设,攻克高性能传感器、专用芯片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津冀传统汽车产业升级,促进核心零部件和配套企业成长壮大。

二是服务国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担当,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率先突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联合国大会等重大国际场合,做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绿色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主旋律。从京津冀区域来看,北京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基础优势明显,新能源、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服务等领域集聚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主体和行业龙头,在服务国家其他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方面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天津、河北传统产业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绿色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因此,京津冀区域具备率先开展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未来应充分挖掘北京的创新资源优势以及津冀绿色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突破,推动绿色产业高端集群建设,使之成为中国走出去服务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第二,聚焦重点区域,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京津冀产业全面转型升级。2017年12月京津冀联合出台《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明确构建“2+4+N”产业合作格局。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建设加快,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N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未来,京津冀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应在建设“2+4+N”产业承接平台的基础上再聚焦,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力争尽快形成一批京津冀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承载平台和示范性区域,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实现整体转型升级。

一方面,立足区域内北京、天津、石家庄等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紧密结合京雄城际、石雄城际、京唐/京滨城际等重大交通设施规划布局,统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国家级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高标准规划建设若干个高端产业集群载体空间,形成“以交通链串起园区链、用园区链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新格局。

另一方面,聚焦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京津冀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加快推进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亦庄基地 、雄安新区大数据产业研发创新及成果转化引领区、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链条延伸、产业集聚和生态培育,打造一批“专而精、精而强、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园区或基地。

第三,把高端产业集群与现代化都市圈、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有机融合,实现产业服务与城市服务相匹配。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看,往往在由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的都市圈内部,依托其更为紧密的通勤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领域率先一体化,人才流动更为便捷,产业疏解与协作也更为密切,成为城市群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京津冀打造高端产业集群,要按照现代化都市圈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要求,坚持产业发展与都市圈布局相结合,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

对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超大城市和大城市,要把推进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建设与完善现代化都市圈功能体系、空间格局及治理“城市病”统筹协调起来。通过建设分散化、组团式、多中心的都市圈结构,构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四网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综合方式,引导与核心城市关联紧密的高端产业在都市圈重要节点区域集群发展布局,打造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三生融合”城市新空间。

对于沧州、邯郸、保定、廊坊等其他城市,要在主动融入区域现代化都市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同时,把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融入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具体功能空间布局时,要按照组团式布局的思路,将产业资源布局与城市功能组团相结合,促进产业服务和城市服务有机融合,积极营造生态、绿色、人文、高品质的宜居宜业环境,不断增强这些城市对高端产业资源、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第四,以新阶段更高层次改革开放为动力,为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赋能。我国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以来,天津、河北、北京相继获批自贸试验区,京津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区域协同发展特别是产业开放合作带来重要机遇。京津冀打造高端产业集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三地自贸试验区和京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先行先试优势,探索突破性政策创新,破解协同发展面临的要素流动、政策衔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

一是积极争取三地自贸区政策、京津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政策,向区域内具备条件的高科技园区、高端产业功能区、共建产业园区等推广复制,实现政策互联互通。如北京数字经济试验区政策、天津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等。

二是深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在三地通关一体化基础上,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联合申报“京津冀自由贸易港”,强化航运口岸服务功能,推进贸易体系共建共享。

三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一批重点先行先试区域,率先开展部分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和跨区域审批改革试点,力争实现“区域的事区域办”,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增强对高端产业资源吸引力。

四是深化三地空铁联运等创新机制,以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为引领,构建“双核心+双辅助+多节点”三级机场梯队,建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为高端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