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门头沟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添加时间:2021/09/08作者:来源:

门头沟历史上是北京重要采煤区,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一盆火”“一腔血”“一桶金”“一片绿”。2005年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区后,门头沟下大力气退出煤矿和非煤矿山等资源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两山”转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门头沟高精尖产业发展能力还有待增强,新产业新动能尚在培育,转型升级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挑战

(一)产业空间有限且开发难度较大

门头沟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平原面积仅占1.5%,全区95%以上为生态控制区,产业空间有限,特别是在减量发展背景下,产业发展面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的双重约束,决定了门头沟必须要走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道路。但从目前来看,门头沟产业空间开发利用还存在诸多挑战。比如,门头沟园已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资源十分有限,许多老旧厂房有待改造,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工作推进困难。再如,京西生态文化谷、京西煤业矿业文旅区存在大面积煤矿采空区,其中,京煤集团门头沟境内现有约3510亩工矿、仓储用地,几乎全部位于采空区,地块开发再利用难度极大,且受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以及生态修复周期长、投入巨大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精尖产业发展动能亟待增强

当前,全区高精尖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关村门头沟园,整体来看产业培育仍需深入推进,创新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从企业主体来看,门头沟园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企业成长能力和区域经济贡献有待增强。从创新动能来看,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头部创新企业比较少,缺乏重大事件与重大项目布局,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创新竞争,创新资源导入优势亟待强化。此外,医药健康、文化创意等产业板块大多处于谋划布局阶段,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和定位,产业发展路径有待明确。

(三)全域旅游发展潜力未充分释放

门头沟山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全域旅游既是门头沟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也是“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来看,虽然以门头沟小院为代表的精品民宿呈现较好发展势头,但全域旅游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旅游要素缺失,文化与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长期以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仅停留在旅游观光、文化遗产展示层面,以一次性观光旅游为主,缺乏特色旅游IP打造和体验式文旅产品开发,游客停留时长短、平均消费水平低,持续性旅游消费潜力有待挖潜。此外,门头沟全域旅游发展还面临交通、旅游设施等硬件配套及旅游用地指标等诸多制约。比如,目前山区联络线主要依靠108、109两条国道,进山旅游出行容易出现长时间拥堵现象。

(四)产业承载力与发展需求不匹配

随着门头沟“一园四区”产业载体加快建设,企业和人才资源将加快导入,对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提前谋划提升。但从现状建设水平来看,基础设施承载力与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仍有差距,产城融合发展能力亟待提升。目前,门头沟城乡职住用地比例为1:0.8,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为2.2公里/平方公里,均低于其他生态涵养区。以门头沟园为例,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和商业配套较为缺乏,尤其是酒店、超市等配套设施亟待完善,人才公寓供给不足,周边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功能还存在欠缺,难以满足高端资源要素的生产生活需求。

二、加快推进地区产业绿色转型的路径举措

2019年,门头沟被纳入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作为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门头沟发展站在新起点上,要立足服务首都大局,紧紧围绕生态涵养定位,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着力在以下五方面实现突破,以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聚焦集约高效发展,提升产业空间支撑能力

空间是门头沟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要坚持集约高效的发展导向,创新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实现土地资源更集约、更高效、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利用。一是创新土地供地方式。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供应方式,探索实施企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门头沟实际,加强采空区用地和非采空区用地项目捆绑开发,探索容积率转移,推进项目平衡向区域平衡,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用地开发的积极性。二是加强产业空间精准供给。围绕文旅体验发展,加强乡村旅游点状供地,探索废弃工矿用地利用模式,推动分散存量用地整合利用;结合科创智能产业发展,鼓励发展产业综合体和产业创新体,推进“工业上楼”;立足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打造定制化的产业空间,精准有效地满足项目产业化需求;适应产业创新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探索开展混合用地开发,推进产业功能复合。三是高效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健全存量产业用地联合监管制度,建立企业用地动态评估与退出机制,提升工业与研发用地利用效率。

(二)聚焦“一园四区”发展,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

紧抓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安街西延长带建设机遇,围绕文旅体验、科创智能、医药健康三大产业,聚力打造“一园四区”高精尖产业发展高地。中关村门头沟园发挥创新引擎作用,聚焦科创智能产业,加快建设石龙五期人工智能产业园,加强与中关村(首钢)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园协同发展,构建集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核心部件、系统应用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新首钢协作配套区加强与石景山、首钢对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服务资源要素集聚,培育高端服务业。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以阜外医院西山院区建设为核心,支持发展“互联网+”医药健康产业,推进“互联网+”智慧医院试点建设。“军庄龙泉”时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充分挖掘琉璃、民俗等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数字内容、数字艺术、动漫游戏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坚持“一矿一主题,四矿四特色”,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结合,打造特色主题旅游发展区。

(三)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通“两山”转化新通道

生态文化是门头沟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要通过探索文化资源挖掘、品牌打造、技术创新等路径,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释放绿色发展生产力,建设绿色发展聚宝盆。一方面,以“小院+”深度激发旅游潜力。将精品民宿作为推动山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门头沟生态资源以及“六大文化”+“户外运动体验文化”的“6+1”文化体系,用好用足精品民宿系列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推进“小院+文化”“小院+百果山”“小院+自然生态”等融合提升,打造“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构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质优良的民宿产品体系和民宿品牌IP,持续塑强“门头沟小院”品牌。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依托“灵山绿产”品牌建设,开发“名特优”农产品,提高“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覆盖率,培育一批市级特色产业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积极推进农产品直播等新零售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供给平台;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拓展观光采摘、科普示范、健康养生、共享农园等融合业态,深入推进农游合一。

(四)聚焦产城融合发展,完善产业基础配套服务

以吸引高端创新要素聚集、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为突破,加快完善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服务体系。一是依托新首钢协作配套区,积极争取北京市支持,加强与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互动,规划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创新人才政策与国际合作,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营造形成“类海外”环境,加快聚集国际高端资源要素。二是借鉴苏州等地经验,立足“大社区、大组团”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根据“一园四区”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建设各自的产业邻里中心或者共建产业邻里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综合体等,提升生产生活服务集成供给能力。三是紧抓北京“五新”发展机遇,积极布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培育丰富“数字基建”的应用场景,形成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转型发展的全面支撑。

(五)聚焦政策探索创新,增强绿色发展动力

当前,门头沟产业转型升级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挑战,必须聚焦关键问题和突出瓶颈,积极推进机制政策创新。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结合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资金支持,围绕工业遗存保护、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采空区开发利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制定政策“工具箱”。二是推进机制模式创新。探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土地供应制度,将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优先纳入区重点项目计划,提高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实施“联合上楼”模式,鼓励龙头创新企业联合竞投土地、联建产业载体等,解决优质企业空间需求。三是积极探索“两区”政策创新。加快研究出台“两区”建设相关政策和制度,深入推进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探索对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引进和孵化培育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动态完善区内政策创新清单、空间资源清单、目标企业清单,加快促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