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2020年海淀园创新发展呈现四大亮点

添加时间:2021/12/13作者:来源:

2020年,海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发展韧性彰显,整体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呈现出“四新”发展特征:原始创新要素供给不断提升,创新能级实现“新提升”;高活力双创生态逐步形成,“创新雨林”生态实现“新升级”;高精尖产业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动能”;高水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放协同呈现“新局面”,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原始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强化,创新能级实现“新提升”

海淀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重要创新指标均位居全市之首。同时,聚焦“四个面向”,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生命健康和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创新能级实现“新提升”。

(一)基础研究和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强,创新投入力度位居全市首位

基础研究支撑力持续增强。初步统计,2020年海淀区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10%,持续保持全市各区首位。海淀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的比重约为18%[1],占比约为全国水平的3倍。海淀持续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布局,助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海淀积极承接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超70家,新型研发机构10余家[2],均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截至2020年末,在海淀区域内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总数为620名[3],占全市院士总数的七成,全国院士总数的1/3。海淀有13所高校院所入选“2020年全球自然指数500强”,占全国(95所)的近两成。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海淀持续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海淀园企业研究经费支出达1987.06亿元,同比增长10.6%。园区超八成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6.7%,高于中关村整体1.5个百分点。同时,一批研发创新投入活跃、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的头部企业加速涌现。海淀有49家企业入选欧盟“2020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较2015年增加25家,小米、联想等8家企业R&D经费投入均超亿元,约一半企业(25家)R&D经费投入强度均超10%。

(二)聚焦“四个面向”,涌现一批全球引领性自主创新成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2020年海淀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3万件[4],“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80件,位居全市各区之首,是全市的3倍多。海淀聚焦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和关键产品,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知识创造方面,2010年7月至2020年7月,海淀区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有超万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占全国17.7%,在材料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领域涌现出铁基超导电子、多细胞生物自噬研究体系等一批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涌现一批前沿性、颠覆性、全球引领性的突破性成果,比如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超高精度定位技术、作业帮的远程技术、字节跳动的TikTok推荐算法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灵汐科技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芯片“天机”等等。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身体健康,强化科技硬核支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海淀企业及机构持续为航空航天、深地深海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硬核支撑。例如,航天科技集团设计的防热材料和两级伞减速方案、和德宇航研制的耐高温电机、航天科工的测量雷达等共同为“嫦娥五号”保驾护航;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研发的固体浮力材料、高速数字水声通信系统助力“奋斗者”号成功探底。面向人民身体健康,海淀企业在疫情检测试剂、防控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新羿生物研发了数字PCR法核酸检测试剂盒、华大吉比爱生物研发出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金山安全研发出智能疫情防控协作机器人、深睿医疗AI系统帮助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开展大规模医学影像筛查等等。

(三)聚焦创新协同,推动实现各主体各环节融通创新

海淀创新各主体、各环节互动融通、高效协同,加速形成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链条紧密结合、创新主体高效链接的创新体系。产学研融通创新方面,海淀企业、高校院所聚焦集成电路、区块链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比如兆易创新等企业与北京大学共建“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奇安信与北大共建“区块链安全实验室”等。大中小企业融通方面,海淀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各类创新资源中的优势,强化完善产业共性创新平台布局,创新研发组织模式,持续推进融通创新。如人工智能领域,海淀领军企业积极搭建深度学习开源平台,助力不同规模企业发展,比如百度的PaddlePaddle、旷视的天元、小米MACE、一流科技OneFlow等持续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军民融合方面,海淀充分发挥独特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军地对接、创融对接、产融对接。例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嘤鸣科技发展中心设立航天深拓科技,开展石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国航天科工通过控股子公司为蓝箭航天“朱雀”运载火箭提供运载服务。

二、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创新雨林”生态实现“新升级”

海淀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不断引进高端人才、技术、资本、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着力提升双创服务专业化、国际化能力,推动创新雨林生态体系实现“新升级”。

(一)先行先试改革多点发力,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2020年,海淀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等方面,发布创新政策2.0、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两区建设方案等新政策新举措,其中科技创新治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治理方面,海淀持续深化“创新合伙人”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协同治理格局。比如在直播和短视频领域,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出台《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关于直播和短视频购物行业相关行为的指导意见》,抖音、快手、京东3家企业共同发布《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营销平台自律公约》,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引导行业规范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海淀支持区属机构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及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2020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6家入选试点;发布全国首个“概念验证支持计划”,支持设立概念验证中心;探索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5]、设立“科学家基金”等。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方面,海淀优化“中关村核心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资金池”风险分担模式,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知识产权税收制度,探索在中关村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工作。新经济监管方面,海淀探索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监管制度创新,如在自动驾驶领域,海淀着手建设范围100平方公里的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封闭测试场地,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测试场景。

(二)高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持续激发双创活力

双创人才加速聚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20)》显示,海淀区在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评估中位列榜首[6],优于上海浦东、深圳南山等地。得益于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十三五”以来海淀人才规模持续提升。2020年海淀园从业人员达134.21万人,约是2015年的1.3倍。高端人才占比持续提升,海淀园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93.91万人,同比增长6.7%,占园区从业人员的70.0%,占比高于上年同期2.4个百分点。国际化人才集聚度高,海淀加快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启动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港、中关村科学城海外院士创新中心,率先试点设立自贸区“人才E+”工作站,2020年园区拥有港澳台及外籍从业人员4317人,占中关村整体的53.4%。同时,海淀推出海英计划升级版,五年来认定海英人才、海英之星200余名。

风险投资持续活跃。2020年海淀区风险投资保持了较好的韧性,海淀区风险投资总额约840亿元,占全市的四成左右[7]。硬科技企业深受资本青睐。2020年海淀区硬科技领域[8]获得风险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占海淀总体的41.8%和21.5%。如医疗健康领域,思派健康、叮当快药等均完成10亿元以上融资;集成电路领域,地平线、中科昊芯、力通通信等20余家企业均获得数千万元投资。

(三)双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呈现专业化国际化特征

海淀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新路径,不断提升双创服务水平,创新创业持续活跃。2020年海淀区新创办企业达2.0万家,高于上海浦东(1.4万家)和杭州滨江(1.1万家)[9]。

海淀双创服务向更加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服务更加专业化。海淀构建了从研发创新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双创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如在企业孵化环节,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双创载体,为创业企业提供空间和平台。当前,海淀集聚了20余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0余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0]等。在成果转化环节,挂牌成立全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北航概念验证中心,旨在通过构建项目挖掘、项目对接、投融资洽谈等“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实现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衔接;落地巢生北京创新旗舰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以高效率和低成本进行科研转化。在企业服务环节,集聚了各类特色化科技服务机构,为双创提供高质量全要素服务。截至2020年末,海淀拥有三聚阳光、知呱呱、品源、康信等1100余家[11]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及顺为资本、联想创投、清控银杏创投等千余家创投机构。服务更加国际化。海淀加速链接全球孵化资源,加强国际创新机构和人才引进,推动双创服务迈向国际化。当前,海淀已吸引红杉中国数字科技创新中心、PNP、奇绩创坛、龙门创将等国际创新要素落地。截至2020年末,中关村创业大街吸引外籍和海归团队436家;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吸引了“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国际医用机器人创新中心”“国际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国际科创平台。

三、“高精尖”产业引领支撑作用增强,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海淀加快构建以大信息为支柱、大健康为突破、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培育数字经济、医药健康产业等新经济新动能,集聚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雁阵型企业梯队,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2020年海淀经济保持较好增长韧性,全区地区生产总值8504.6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的23.6%,经济总量和增长贡献连续五年保持“双第一”。

(一)十大高技术领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引领支撑园区创新发展

海淀聚焦高精尖产业生态搭建,以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快国药集团、中资网安、微软小冰等一批高精尖项目落地,推动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海淀园十大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总收入26882.48亿元,同比增长8.1%;占园区总收入的比重为91.1%。

从各技术领域看,2020年海淀园十大高技术领域总收入呈现“六升四降”发展态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2个领域总收入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电子信息领域总收入22970.14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自2020年5月以来持续保持10%以上,占园区总收入的77.9%;生物健康领域,海淀以医疗健康特色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吸引聚集了联影北京、腾盛博药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总收入416.45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位居各高技术领域之首。先进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境保护3个领域同比分别增长0.3%、5.6%、0.1%。需注意,新材料领域受海外疫情以及业务调整等影响,收入同比下降4.5%,如中铝国际工程设备由于疫情冲击,公司国际贸易全面停滞,收入同比减少超30亿元;北新建材由于有色业务减少,收入同比减少超20亿元,仅这两家企业直接拉低园区新材料领域收入增速4.9个百分点。

(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构筑区域发展新引擎新优势

海淀依托大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产业新赛道,汇聚经济发展新势能。2020年,海淀园信息服务业[12]实现总收入10229.71亿元,同比增长17.3%,占海淀园整体的34.7%。一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引领优势凸显。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未来科技大厦和蓝润大厦人工智能标志性集聚区,人工智能企业达到800余家,数量占全国的两成,创新奇智、第四范式、禾多科技3家企业入选CB Insights发布的“2020年全球AI 100强”,占我国上榜企业的一半。二是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疫情下,海淀互联网办公、互联网教育、线上消费、互联网医疗等数字经济新形态呈现爆发式发展,如以好大夫在线、推想科技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2020年总收入同比均实现50%以上的高速增长;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在线直播企业总收入均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三是新基建新场景加快布局。海淀在全市率先开展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如城市治理方面,加快智慧社区、生态环境智慧化综合治理等应用场景布局;在智能交通方面,部署5G车联网路侧基础设施,建设云平台,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在城市出行、物流运输等场景应用。

(三)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全球影响力不断彰显

科技型企业矩阵加速形成。海淀集聚了各类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2020年海淀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76家[13],形成了高能级领军企业、高价值企业、高成长企业等多元共生、协同发展的企业矩阵。高能级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增多。19家企业入选福布斯发布的“2020年全球企业2000强”,七成企业收入超百亿美元。京沪高铁、金山办公、用友网络、中公教育4家企业首次进入该榜单,其中京沪高铁位列第687位,在国内新上榜企业中排名最高。联想、美团等8家企业入选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1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有6家企业排名提升,其中小米排名第184位,较上年提升135位。高价值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独角兽企业方面,海淀拥有CB Insights公布的“2020年全球独角兽”企业26家,占全国入榜企业的1/5,合计总估值近3000亿美元,占全国上榜企业总估值的五成。其中,字节跳动估值达1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唯一一家估值超千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方面,截至2020年末,海淀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236家[14],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5家,合计总市值4726.93亿元[15],金山办公、寒武纪、石头科技等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市值均超百亿元。高成长企业群体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末,海淀区拥有胚芽企业402家,超三成企业在入选胚芽后又获投资,其中2020年55家胚芽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新增融资达16.8亿元。科技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如创新奇智、银河航天等10家企业入选德勤“2020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暨明日之星”,占全市上榜企业的4成。平凯星辰、声智科技等17家企业跻身创业邦“2020中国创新成长企业100强”,占全市的五成。

四、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形成“新局面”

海淀持续深化与其他区域的开放合作,聚焦创新链产业链拓展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模式,加速形成协同发展“新局面”,在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建设中体现更大担当、更大作为。

(一)大力支持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三城一区”联动合作格局加快构建

海淀加强与其他各区联动,共同为首都建设贡献力量。以科技创新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助力城市副中心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建设,其中张家湾设计小镇已引入清华大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积极参与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建设,如东华软件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助力城市副中心搭建智慧消防监管平台,实现消防智慧化。加强“三城一区”联动发展。联合经开区等共建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探索跨区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新机制,目前已有思纳福医疗、飞擎科技等6家海淀企业与经开区签署入区发展协议。深入落实“海怀”协议,清华工研院、中科院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落地怀柔。推进与未来科学城产学研深度融合,小米、中公教育等在未来科学城打造产教融合标杆,以探索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

(二)主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大局,跨区域产业协作不断加强

区域科技创新协作持续强化。海淀持续发挥创新“领头羊”的示范作用,努力打造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创新协作平台,引领带动全国创新协同发展。技术要素流动日趋活跃。2020年,海淀园企业输出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54.47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4.31亿元,同比增长2.2倍。与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提升。落地我国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加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科技体制机制等。海淀企业也在津冀地区设立研究中心,如同方威视与京南科创谷共建首个省级辐射灭菌技术研究中心;百度在河北保定建设徐水智能云计算中心等。科技赋能精准扶贫。积极与河北易县和赤城县、内蒙古敖汉旗等7个受援地对接合作,引导创新创业主体参与扶贫协作工作。如快手、今日头条等企业均搭建平台助力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和推广;拉卡拉支付平台联合多家机构推出“海淀消费扶贫云小店”等打造线上线下扶贫新模式。

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海淀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产业整合,加速构建融合共生、互动发展的协同机制,增强产业链韧性。跨区域产业链实现高效衔接。企业加快推进跨区域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弹性和韧性。如曙光公司、国电通等大数据企业形成研发中心在海淀,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大数据、云计算项目落地河北的格局。跨区域产业整合布局加快。“十三五”期间海淀区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发起并购案例近70起[16],披露并购金额超140亿元。此外,疫情期间,联合津冀建立供应商复工复产台账,帮助小米等在津冀的多家供应链企业恢复生产,促进区域产业链配套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

[1] 数据来源:该数据为海淀区2019年数据。

[2] 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梳理。

[3] 数据来源:海淀科协。

[4] 数据来源:2021年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

[5] 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2000万元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6]《报告》从人才生活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两个维度,对25个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进行评估。

[7]  根据wind、IT桔子整理。

[8]  包括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商业航天等领域。

[9] 根据天眼查整理。

[10]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信息进行整理。

[11] 数据来源:天眼查。

[12] 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3] 根据北京市科委公布的企业名录整理。

[14] 来自于海淀金融办披露信息。

[15] 市值提取时间:2020年12月31日。

[16] 数据来源:根据wind并购数据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