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国际典型科教新城形成及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添加时间:2020/07/25作者:来源:

一、引言

科技创新水平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创建科教新城建设,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全球创新。

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区积极响应,落实科技创新引领战略,大力加快科教新城建设,但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国外科教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对我国科技新城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日本筑波科学城与美国欧文新城案例分析

(一)筑波科学城

日本筑波科学城,位于东京东北约60公里处,北依筑波山,东临日本第二大湖霞浦湖,距国际机场40公里。为缓解东京交通拥挤、人口压力等,创造适宜研究和教育的环境,平衡东京大都市地区的发展,1968年,东京政府决定开始在筑波开发建设科学城,并逐渐将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等科教资源北迁至筑波科学城。从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筑波科学城依靠教育科研产业的驱动,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知名的R&D中心城市。目前,筑波科学城拥有46所国家研究教育机构,约占日本国家研究机构的30%,主要涉及教育、建设、科学和工程、生物和通用,约1.3万名员工为这些机构服务,其中8500人是研究员,约占日本国家科研人员的40%。此外,在工业园区和周边郊区有200多家私人研究机构和服务公司,主要涉及医药、化学、电子电气、机械工程、建设等领域,约有4500名研究员在私人研究机构中工作。

筑波城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科研成果有效传播。2003年,筑波科学城全部科研机构共申请专利3069项,获得注册专利1007项;实现总产值约7000多亿日元,通过博览会、科学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对外传播科学成果。当前,筑波科学城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和知识中心,是日本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向美国等国家挑战的重要国家谋略。

(二)美国加州尔湾科技新城

尔湾市(Irvine)是美国加州新兴的极具吸引力的中型城市,建市于1971年,前身是尔湾公司掌管的农场。1959年,拥有这片土地的尔湾家族公司——尔湾公司以1美元的价格将大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出售给加州大学以修建新的校区。随着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设立,城市建设者在大学周边详细周密规划居住社区,不断吸引聚集了10余所高校,科研实力越来越强大。同时由于洛杉矶发展空间受限,区域重心逐渐向外转移,尔湾凭借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等优势,不断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来此发展。尔湾具有优秀的教育体系,尔湾统一学区(IUSD)一贯被评为美国最佳教育系统之一。区拥有22个小学,5个初中,4个全面高中和一个继续教育高中,学生总计超过24000人。尔湾的人口受教育程度都很高,超过5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尔湾逐渐形成了以大学为依托的智力密集型的尔湾科技新城。


进入21世纪后,尔湾市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竞争力,不断完善和提升安全的生活环境、方便快捷的运输系统、良性竞争的商业氛围、正规完善的教育机构与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加州的“科技海岸”城市,吸引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加入,包括医学设备制造公司、生物医学公司、电脑软件和硬件公司和汽车设计公司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成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总部经济为特色、高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产业特征,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口进入。尔湾现有公司17000家,以高科技为主导,同时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及第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一些著名的公司总部在尔湾的就有10多家,如福特汽车集团、爱德华生命科学等,还有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批发销售公司。在90年代末高科技产业泡沫破灭时,硅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尔湾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使其在市场冲击中显得相对稳定。

三、总结国际科教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际典型科教新城的形成及发展总结,得出国际典型科教新城形成的条件如下:

(一)城市功能扩张是科教新城形成的前提

国外科教新城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教新城的形成多是在大城市科教功能扩张的机遇下不断发展起来的。筑波科学城的建设源于东京科教功能的外移。1968年,为疏解东京科教资源,东京政府决定开始在距离东京东北约60公里处的筑波城开发建设科学城,并逐渐将东京的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等科教资源搬迁至此。而尔湾新城的形成也是受益于周边大城区科教功能的外溢。尔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橘郡的一个小城镇,位于科教功能丰富的洛杉矶南部,随着洛杉矶及周边大城区区域发展重心逐渐向外转移,尔湾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区位、安全的治安、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科教资源在此不断聚集,继而发展成为拥有十几家著名大学的尔湾科教新城。

(二)政府政策支持是科教新城建设的保障

科教新城的形成初期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筑波科学城是由政府主导发展而成,在开发建设初期,日本政府直接介入了筑波科学城的整个筹建过程,通过财政拨款、享受银行低息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筑波科学城的发展。尔湾最初是由拥有尔湾及其附近大片土地的私人公司—“尔湾公司”进行开发,其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1959年,应加州大学的请求,在尔湾公司捐出1000英亩土地的基础上,州政府捐出额外500英亩土地共同作为加州大学尔湾校区开发建设用地。在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始终注意均衡发展,使城市发展和环境、居住舒适度等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并通过实施预付定金资助计划、抵押贷款证明计划、分期购买计划等手段对低收入首次置业者和弱势群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住房扶持政策,以保证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有效保障。

(三)良好的创新环境是科教新城发展的助推器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使城市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的重要条件。筑波市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大面积的绿地、公园、河流等城市开敞空间,人车分离的人性化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为创新创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及高科技企业落户筑波。尔湾濒临太平洋,阳光充沛、气候宜人,城市拥有大量的公共开放空间,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治安环境、富于创业精神的商业环境和完善的政府管理与服务,吸引了大量的高等学府和科技型创新企业来此聚集。

(四)便捷的交通是科教新城发展的必要条件

便捷的交通是科教新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筑波拥有完善的公路和铁路网络,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发达,筑波快线(新Joban干线)、大都市内部城市高速公路(Ken-o Do)等连接筑波科学城与东京中心城区,为科学城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市区内部修建步行者专用通道,采取“步车分离”的方式,优化区内交通布局。尔湾内部社区交通体系便捷,有长达158英里长的自行车道,居民通过自行车可方便到达城市各个角落;有主要高速公路7条、轨道线路将其与橙县内其他城市、洛杉矶以及沿海其他城市连接;此外,城市中心布置综合交通站点枢纽,将轨道、对外主要交通干道、内部公共交通体系连接,为居民以及外部人口进出尔湾提供了便利的公共交通条件。

(五)高品质的配套是科教新城发展的重要支撑

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城市配套功能完善,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引导、支撑新城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城来说,除了配建完善的商业和生活配套、适度集中的公共配套,还需要注重与科教功能的有机融合。如筑波科学城的配套是开放、多元的,购物中心、商业网点、图书馆、公园、医疗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综合性配套交叉分布城市的各个区域,实现了很好的有机融合。其次,开放的配套环境是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新趋势。国际一流科教新城的配套建设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尤其是以符合创新创业人才需要为优先考虑,通过配建健身房、阅览室、咖啡屋等休闲娱乐空间,为创新创业型人才营造开放、多元、适合创新创业的轻松环境氛围。例如,尔湾城市规划中,与城市发展所需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及绿地等都是开放式的,校园建筑、休闲娱乐区与周边社区及商业区很好地融为一体,为创新创业发展营造了开放的城市氛围。此外,用地功能复合化是科教新城的又一特点。与传统科技园区混乱用地、无序用地造成各用地功能相互制约、地块功能效率低下不同,科教新城功能较为混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各种用地功能共生共融,相互激发,整体产出效率得到提高,形成产城融合的复合街区,使得整个地段发展更加协调,更好地实现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