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迪视角
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与规划
区域(省、市、区)国民经济...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部经济研究与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园区(功能区)发展研究与规划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
商业项目策划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业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科技发展与创新咨询
城市(城区)科技发展规划...
创新型城市(城区)建设研究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咨询
企业竞争环境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论坛策划
论坛方案策划
论坛承办与组织
各类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业务咨询:010-58572828
办公室:010-58572826
传真:010-58572827
电子邮箱:zbjjlt@126.com
联系人:王女士
邮编:10012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乙6号京版大厦B座13层

方迪视角

国内外知名开发区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

添加时间:2020/07/27作者:来源: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土地集约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外向型工业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重要的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开发区传统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产业战略、功能定位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同时开发区之间以及开发区与其他园区之间同质化竞争的态势也日益凸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基于此,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并进一步形成系统的发展经验,将对我国开发区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实践产生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知名开发区建设转型与创新发展实践

(一)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新加坡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2013年GDP总量达2957.4亿美元,人均GDP排名世界第10位;2013年总贸易额7834.9亿美元,总出口额4103.7亿美元。这些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以此带动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并最终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一是科学地园区规划与前瞻性地产业规划相结合。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工业园确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园,对其进行合理而妥善的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规划为电子等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沿海的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规划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为住宅区和各种综合设施。另外,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通过对世界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为此成立了生物医药园,并且从世界各地网罗生命科技人才,同时政府拨出50亿新元投入生命科学的研究。截至目前,生命科学产业已在新加坡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是基于园区发展基础与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60年代针对劳动力技能低下、失业率高(14%)的现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于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出口型行业;70年代,抓住电子产业快速增长的机遇,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同时发展本地配套企业以吸引国外跨国公司到当地投资;80年代,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吸引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入驻园区。经过40多年的转型升级,裕廊工业园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以及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园区之一。

三是政府在园区土地利用方面发挥重要的管理作用。裕廊工业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其高效集约的用地机制。裕廊镇管理局对工业区的土地利用,主要采取出租土地、建设标准厂房、推行“整体重新发展计划”和“退还多余土地计划”三种管理方式。

(二)深圳蛇口工业区

成立于1979年的蛇口工业区位于深圳南头半岛东南部,于1987年实行公司制,成为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房地产、现代物流业、园区服务业、高科技业等产业群组,资产规模达100多亿元的大型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

蛇口工业区工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可归纳如下:

一是创造良好的园区投资环境,为外资引进工作建立必要的基础。基础设施环境方面,工业区从1979年破土动工开始,大约以两年时间,按照工业区总体布局,重点进行基础工程的建设。服务环境方面,工业区党委会、管委会以及许多外国石油公司都在同一个大楼内办公。外商进来,从洽谈项目,到商订土地协议、水电及电讯安装、劳动力招聘、职工住房租买等,都可在一个大楼之内一天之间获得解决。以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帮助投资者实现顺利投产经营。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大大提高运营效率。蛇口工业区是直接由招商局负责开发建设的,而招商局又是我国的一个驻外企业。招商局直接对国务院负责,避免各级条条、块块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国务院给予招商局很大的自主权和各方面的支持,使工业区的开发,从规划制定、工程勘测、资金筹集、工程投标,到对外谈判、签约、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都能自行做主,独立决断,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是顺应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为解决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资源与土地及空间拓展受限、企业向外转移造成‘空心化’、原有产业链随时可能经受‘断链’的考验”等问题,蛇口工业区制定《“再造新蛇口”十年发展规划》以推动工业区的转型升级。第一,产业集群方面实现向创新集群的转变。即通过“蛇口网谷”的打造将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为互联网行业产业集群。第二,园区发展实现由“宜工业”向“宜商宜居”、“硬服务”到“软服务”的综合配套转型。

(三)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市区东部的金鸡湖畔。2013年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苏州工业园的成功发展有如下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第一,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8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第二,抢抓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实施“高标准性”与“结构性”的战略性招商,引进了包括德国英飞凌、美国国家半导体等近7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成为吸引众多外企落户园区的强大磁场。第三,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大力投入资金筹建苏州纳米所(一期建设费用4.28亿元,二期建设费用8.4亿元),目前已建立全国唯一的“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是构筑人才高地,以动态平衡思维推进“产城融合”。一方面,园区通过加强“招校引研”工作强化人才支撑,现已成功引进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一批世界名校资源入驻园区。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商务城,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园区规划阶段注重与苏州市区的整合,并在建设过程中按照苏州中心城市“一核四城”发展定位紧邻市区启动;进一步开发商住和商务区阶段注重实现苏州市区功能向园区的疏解和提升的同时通过实施重点信息化项目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

三是注重园区发展模式、国际合作模式创新。第一,采用以连片开发为特点的“富开发模式”,即坚持在起步期先开发新的工业空间,同时居住和服务业依托市区;中期注重在形成产业规模、启动商住用地开发,在完善园区城市功能的同时实现土地市场价值;成熟期开发价值最大化的中心商务区,既取得核心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也符合城市功能提升的内在规律。第二,深化国际合作。与新加坡合作过程中,在物流通关、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

(四)硅谷地区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集中分布着8000多家电子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年产值高达3000多亿美元。作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和制造中心与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最早的产业核心,硅谷具有像华尔街一样的轰动效应,在历史上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硅谷成功的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企业、院所等多主体的协同创新提高整体创新水平。“崇尚冒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极大地激发创新、创业精神,推动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要力量。从创新设计到创新链,众多的企业之间、研发与生产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形成了纵横交叉的创新网络,并不断向高级演化,协同作用的效果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学尤其是斯坦福大学作为创新网络的关键支撑,将技术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硅谷。作为电子信息摇篮的硅谷便是在斯坦福电子工程系的扶持下迅猛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又为电子工程系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二是人才与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后盾。一方面,硅谷有包括斯坦福大学、圣克拉拉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内的一流人才供给基地,吸引了世界上近1/4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近千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前来工作。同时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实行特殊移民政策。另一方面,对高新技术产品进行投资按风险投资的模式进行。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约有一半在硅谷,同时设立新的证券市场——纳斯达克(NASDAQ)交易所,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证券交易所。

三是政府采购对硅谷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国国防部对尖端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才使许多年轻的高技术公司生存下来并在日后得以发展壮大。据统计,1955~1963年,硅谷半导体产业35%~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大量的国防采购,对硅谷集成电路、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51~1953年,政府支持硅谷的公司研发新技术,为晶体管的发展提供了市场,1952年晶体管全部军用,1958年将民兵式导弹的全部真空管换成晶体管,使晶体管的市场扩大了一倍。

(五)台湾新竹工业园区

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座落在台湾岛的西海岸,由台湾当局于1980年12月开始规划建设,占地约为2100公顷。新竹科技园区经过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科技生根、市场开拓、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阶段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台湾的“硅谷”,1995年台湾新竹科技园区被评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科技园区之首。台湾新竹科技园区成功发展的经验包含如下几点:

一是管理当局负责培育和完善园区的创新环境支持系统。第一,为园区发展注入大量资金。1993年台湾“行政院经建会”通过了“国科会”呈报的《新竹科学城发展计划》案,该计划案将新竹市所辖的12个乡镇,约776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国际高技术重镇,25年完成,并计划由台湾管理当局投资1054亿新台币。第二,用法律手段扶持园区发展。先后制定和颁布了《科技园区设置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高技术把风资和创新的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上与保税区无异。第三,组织管理与协调。园区管理局的主要职责在于提供园区厂商整体服务和园区的维修工作。

二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有策略地融入国际产业发展体系。第一,打造高技术重点产业发展中心。新竹园区成立之初就选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关键领域。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电子技术研究服务组织(ERSO)为创新核,同时坚持研究开发与制造紧密结合,使新竹科技园区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四大研究和制造中心之一。第二,采取依托国际生产线并避开与美日竞争的产业发展策略。园区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把高技术产业纳入全球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线,成为跨国公司一道或几道生产工序的专业加工部门,或成为跨国公司生产某种零部件以及相关的配置产品,在高起点上发展园区产业。

三是注重智力资源的培育。第一,制订积极的吸纳人才政策。园区专门建立人才招募网络,用于招募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海外华人。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所占比例最高可达25%。第二,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台湾当局通过举办企业管理训练班、促进园区企业与当地大专院校和学术机构共同从事高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工作等方式培育本土人才。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企业经理协进会等组织。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经验启示

从以上国内外知名开发区建设、转型以及创新发展实践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经验启示可供其他开发区参考:

一是突出要素集聚,大手笔投入营造产业发展适宜环境。第一,加大力度培育与引进人才,促进高端人才集聚。比如,硅谷对高学历、高科持人才实行特殊移民政策;苏州工业园规划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吸引各类高端创新要素,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第二,立足科技自主创新,促进科技金融要素集聚。

二是突出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投入打造产业竞争优势。第一,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的资金投入、建设重点产业园区。如裕廊工业园为发展生命科学产业,投入大量研究资金并建立生命演变技术研究院、基因研究院;苏州工业园为发展纳米产业,分三年按两期持续筹建苏州纳米所。第二,不断推动重点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如裕廊工业园产业历经“劳动密集型—技能密集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中关村通过聚焦“641”重点产业,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精尖”发展。

三是突出市场力量,激发园区创新创业活力。第一,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有利于提高企业与园区发展效率。比如,蛇口工业区直接由招商局负责开发建设,提高了园区效率;硅谷的创新网络完全是市场自发的结果,并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不断演化,不断促进园区协同效应的提高。第二,市场主导下的政府适当作为,为园区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体系支持。如硅谷与新竹地区对行业的立法保护。

四是突出规划引领,以“产城融合”理念推动园区升级。第一,进行合理的园区地域布局规划,推动不同区域或地段实现特色化建设与开发。如裕廊工业园的规划中,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分为东北部、西南部、中部与裕廊河两岸分别进行规划;第二,园区建设与发展注重“产城融合”理念,促进综合长远发展。如蛇口工业区“海上世界”综合商务体的打造、苏州工业园着力建设商务城推进“产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