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Vernon,1966)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更,解释美国制造业企业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依据此观点,美国学者Davis(1983)提出了国际银行业务生命周期的观点,其目的是解释国际银行向外扩张或者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既然产品具有生命周期,那么企业以及地区总部(Regional Headquarter,以下简称为RHQ)也都应该和产品一样,具有和生物一样的生命周期,运用生命周期解释RHQ的是美国学者Lasserre(1996),他描述了亚太地区RHQ的作用,估计了RHQ在实现公司雄心方面的有效性。然而,Davis和Lasserre的着眼点均有些局限性,其中Davis针对的是银行业的FDI,并没有涉及RHQ的区位选择;Lasserre则以非金融类的跨国公司,即生产性跨国公司RHQ为例探讨其生命周期,没有涉及金融类跨国公司,特别是跨国银行RHQ的生命周期。基于此,本文将在介绍Davis和Lasserre各自观点的基础上,尝试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跨国银行RHQ的区位选择。
一 Davis和Lasserre生命周期理论简介
(一)Davis理论的主要观点
Davis认为银行国际化的格局变化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业务种类不同,与其配合的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
1.第一阶段
该阶段只设立国外业务部,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跨国银行。其主要业务是国际贸易融资和外汇交易,服务对象为国内客户。
2.第二阶段
该阶段开始走向多国化,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进而参加辛迪加贷款。此时真正意义的跨国银行出现。
3.第三阶段
该阶段实现了多国经营,在主要的海外市场设立了分支机构,参加国际辛迪加贷款;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跨国公司和其它国家机构客户。
4.第四阶段
该阶段进入全球经营阶段,其业务已涉及多方面,包括从事特定项目贷款、充当业务顾客、现金管理以及种类中介服务;服务对象也已多种化,既包括工商企业,也包括政府机关。
Davis把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于解释跨国银行的发展,认为随着银行发展阶段的不同,银行业务与经营策略也应该随之变化,不仅丰富了生命周期理论,也丰富了跨国银行理论。另一方面该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该理论着眼于银行业务及其经营策略角度,虽也涉及组织结构变迁,却没有涉及在哪个阶段最有可能出现跨国银行RHQ;二是该理论是以美国跨国银行为研究对象的,该理论不一定能够解释其它发达国家或发展中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银行RHQ发展问题。
(二)Lasserre理论的主要观点
Lasserre认为RHQ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进入、发展、巩固和管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各有其自身特点,充当不同的角色作用,与每个阶段相关的角色分别是发起者、促进者、协调者和管理者。
1.进入阶段的作用—发起者
与公司进入阶段相适应,RHQ充当发起者的角色,此时最为关键的作用是激励与战略协调。在这个阶段,RHQ最有可能依附于一个经营平台。
2.发展阶段的作用—促进者
在该阶段,公司已经很好建立并培育了在该地区的经营,RHQ将扩大促进者角色并增加一体化作用。地区作用很可能被建立在异于经营平台的某个区位。
3.巩固阶段的作用—协调者
在协调阶段,则需要由协调者相适应。此时本地分支机构已经足够成熟以致能够开发其本身的业务机会,与此同时RHQ充当一个非常强的一体化角色,并开拓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
4.管理阶段的作用—管理者
在该阶段,在该地区的业务量成功扩大,完成各种任务的所有职责将由企业自己接管。对于一个在该地区建立已久的公司来讲,这个阶段RHQ的唯一职责就是管理,包括培训、财务管理、司法监管。这将是RHQ走向枯萎的一个推断。如果某公司在该地区已经很多年,那么许多经理认为RHQ不是很重要。然而至今,却没有几家公司没有RHQ而信心足够大以致可以去开展业务。
Lasserre利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RHQ的发展过程,不仅大大丰富了生命周期理论,而且也丰富了跨国银行以及RHQ理论,并从一定程度上预示了RHQ在亚太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该理论也有一些不足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其一,Lasserre的RHQ生命周期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RHQ为研究对象的,该理论不一定能够解释发展中或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公司的RHQ发展问题;其二,Lasserre是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得出结论的,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三,Lasserre是以非金融类跨国公司RHQ为研究对象的,那么该理论不一定能够充分解释跨国银行RHQ的发展。
二 生命周期理论对跨国银行RHQ区位选择的解释
Davis和Lasserre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有关生命周期问题,但是他们的理论均因历史约束未对跨国银行RHQ区位选择作出阐述。基于此,本文将以他们的理论为基础对该问题做出尝试性回答,并建立相关模型。
(一)跨国银行RHQ生命周期理论的四个时期
与前述各生命周期理论一样,跨国银行RHQ也和生物一样,具有一个固定的生命周期,结合美国学者帕拉哈拉德等人(1987)提出的IR模型即可构成跨国银行RHQ的生命周期模型,如图1所示。跨国银行RHQ的生命周期共包括四个阶段,即进入期、成长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各有特点。
1.进入期
在该阶段,跨国银行RHQ充当新进入者的角色,它一般会出现于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殊时也会出现在第二阶段,而且更多时候是“追随”跨国公司RHQ而建立的。此时,跨国银行RHQ的本地化需要较高,地区一体化需要则较低,可能会依附于某个分支机构而形成虚拟型跨国银行RHQ。
2.成长期
在该阶段,跨国银行RHQ处于不断成长时期,一般会出现于跨国银行发展的第四阶段初期。此时,随着对本地化需要的满足,地区一体化需要也达到较高程度,可能会出现独立经营的跨国银行RHQ,或形成垂直型跨国银行RHQ或水平型跨国银行RHQ。
3.稳定期
在该阶段,跨国银行RHQ处于稳定时期,一般会出现于跨国银行发展的第四阶段的中后期。此时本地区的分支机构已经基本成熟,本地化需要相对较低,地区一体化需要程度较高,其类型可能演变成混合型跨国银行RHQ。其功能主要侧重于协调。
4.衰退期
在该阶段,跨国银行RHQ处于衰退时期,此时本地区的分支机构已经相当成熟,本地化需要和地区一体化需要都较低,其类型可能会向虚拟型跨国银行RHQ演化。
跨国银行RHQ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不是任何跨国银行RHQ都必须经历的,比如可以由成长期不经历稳定期直接进入衰退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跨国银行RHQ一定会遵循“进入期—成长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演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跨国银行与制造业跨国公司对本地化需要和地区一体化需要也存在不同,跨国银行更注重本地化需要,所以说跨国银行RHQ与跨国公司RHQ各阶段的演进时间长短也会存在差异。
(二)跨国银行RHQ在各时期的作用及其角色
跨国银行RHQ在其生命周期的四个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1.进入期
跨国银行RHQ出于追随跨国公司RHQ的动机进入东道国,它主要是满足与母行已有业务往来关系的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RHQ的需要,此时的跨国银行RHQ仅仅是一个被动对外的服务提供者。除此之外,跨国银行RHQ还会仔细研究东道国政府及其信贷市场、汇率和利率风险、FDI的类型及其规模、其它跨国银行、跨国银行RHQ以及东道国各银行的战略动态,此时的跨国银行RHQ更像是一个信息收集者。
2.成长期
跨国银行RHQ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汇总后分别提供给分支机构和母行,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分支机构更加全面地了解投资环境,不仅可以有利于其更好地为已有客户服务,还可以有利于拓展新客户,毕竟沿袭母行而来的业务关系仅仅是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之间3种关系中的一种,其它两种关系的展开需要跨国银行RHQ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总行全面了解各地区的相关信息,综合对比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权衡各地区利益,制定相应战略。此时跨国银行充当一种类似于战略激励者的角色。
3.稳定期
跨国银行RHQ已帮助分支机构建立了多方联系,分支机构在东道国的经营已经非常顺利。不过,为提高整个地区的经营业绩及政策的一致性,跨国银行RHQ会出面协调(但是跨国银行RHQ不会要求各分支机构的产品一致,因为毕竟银行业务与其它企业产品不同),即跨国银行RHQ充当协调者的角色。
4.衰退期
跨国银行RHQ基本上可以做为本地区各分支机构的营运后台,比如人力资源培训、资产负债管理、开发风险管理工具等。跨国银行RHQ充当主动对内的服务提供者。
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跨国银行RHQ经历了从进入期、成长期、稳定期再到衰退期的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跨国银行RHQ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进入期,跨国银行RHQ充当被动对外的服务提供者和信息收集者;在成长期,跨国银行RHQ充当战略激励者的角色;在稳定期,跨国银行RHQ充当协调者的角度;在衰退期,跨国银行RHQ则充当主动对内的服务提供者(见表1)。但是每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跨国银行RHQ的角色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这要视跨国银行本身的战略及跨国银行RHQ的发展情况而定。
(三)基于角色的跨国银行RHQ生命周期模型
如果考虑每个时期跨国银行RHQ充当的不同角色,我们可以将这些角色融合进跨国银行RHQ的生命周期模型中,这样就可以形成所谓的基于角色的跨国银行RHQ生命周期模型(见图2)。每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跨国银行RHQ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角色又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其结果是每个时期跨国银行RHQ发挥不同的功能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生命周期模型,由此也就决定了跨国银行如何选择RHQ的区位,换句话说,RHQ的区位是由基于其角色的生命周期决定的。
文章摘自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