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目前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压力,促进并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心城市的新一轮经济发展。
一 我国许多大城市面临转型的压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一批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在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城市化率从 30 %到 70 %的阶段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我国城市化率现已达到 40%多,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城乡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城市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资源约束日益突出,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随着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日益向城市聚集,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资源短缺也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有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第二,城市空心化日益严重,亟需寻找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土地价格、人工工资等不断上涨,生产制造成本迅速攀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从大城市迁到中小城市,大城市制造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上海共有 3000 多家企业先后将部分或全部生产制造环节迁往周边中小城市,其中有联合利华、大众汽车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也有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依赖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日趋减弱。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大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够,区域协调发展亟待推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据世界银行统计,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总量约占美国的24%,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总量约占日本的 26%,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的 GDP 总量仅占全国9%,可见我国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城市经济转型中,迫切需要提升中心城市的资源整合力和辐射带动力,通过城市之间的合理产业与功能分工,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二)国际大都市经济转型典型模式
经济转型同样也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芝加哥、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许多国际大都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转型的风雨历程,它们的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将给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城市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是芝加哥的产业多元化战略。芝加哥是实现产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的典型,即由原来的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产业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多元产业格局转变。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通过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吸引外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及立足传统优势工业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芝加哥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成功转型。
二是英国的产业更新战略。英国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资源,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城市产业更新。1997 年英国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丰富了第三产业的内容,伦敦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和金融服务业城市成功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
三是新加坡的产业高端战略。新加坡是从“制造基地”走向“总部基地”的典范,通过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及企业总部和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了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现在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有世界级企业区域总部或国际总部385家。大量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科技、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还吸引了众多银行的进入,从而使新加坡逐步跨入国际市场轨道,成为全球企业总部之都。
二 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部经济加速了产业的聚集,加快了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资源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内部优化,充分释放中心城市战略资源要素的最大效能,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积极作用
第一,优化经济空间结构。总部经济通过其投资的空间聚集使地区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较大的人口规模、便利的交通条件,容易从外部获得先进技术、熟练劳动力及高级管理人才等创新要素,从而吸引区外的公司投资。外来的投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完善了本地的产业链,调整与优化了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总部经济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企业总部的设立将带动城市基础设施、住宅、物业、绿化等服务需要,促进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发展,加快区域内产业的迅速升级换代,从而改变区域内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
第三,推动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经济运行机制创新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运行机制、微观主体的动态决策和市场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企业总部进入区域的过程也是包括政府、企业、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改造旧的体制,建立新的规制,使得系统健康协调地运行与发展,才能达到整个系统最优。
第四,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源泉。技术的获得一般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区域的自我开发与研究能力、国内其他区域的引入和国外引入。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 90 %出自或受控于资金和研究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因而公司总部在地域上的集聚有利于推动区域技术进步。且区域之间存在发展梯度,总部聚集地所处城市发展程度较高并拥有更多的创新要素,处于梯度高端,必然造成总部所处区域的创新能力较强。
(二)总部经济促进中心城市制造业产业升级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快速发展也是以制造业发展为支撑的。但是随着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城市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城市环境条件约束等方面的制约,中心城市制造业发展亟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相比,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具有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优势,但同时也有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劳动力成本高,城市环保条件要求高等方面的劣势。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外迁,“制造业空心化”现象在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开始显现。因此,如何立足于中心城市的资源特点,扬长避短,同时又能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成为中心城市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总部经济就是基于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将企业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周边区域,实现制造业企业组织创新。中心城市通过强化研发、设计、营销和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总部功能,同时疏解部分生产加工功能,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制造业寻求成本最低化和取得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总部经济有利于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之间构建“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条,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制造业竞争力,为中心城市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总部经济助推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随着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到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总量中第三产业已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总和,全球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服务化趋向,服务业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知识型服务业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领先产业之一,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追求结构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总部经济与知识型服务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能为吸引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总部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本区域知识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优化本区域的产业结构,提高本区域的产业竞争能力,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个地区总部经济的繁荣必然会带来更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而总部密集的地区也将对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强烈的需求,使之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青岛等中心城市都已提出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战略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北京已经将发展总部经济列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做大做强总部经济,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集群”。
三 发展总部经济成为我国大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
总部经济通过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由制造业重心转向服务业,从而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演进。有利于中心城市突破资源瓶颈,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使欠发达地区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水、普通劳动力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常规资源,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以成为我国大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
首先,总部经济解决了中心城市城区制造业空心化后的产业替代问题。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各类企业总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吸引全球跨国制造公司和外埠制造企业总部入驻,既可以为中心城市制造业发展引入增量资源,扩大制造业的总量规模,优化制造业结构;同时也可为中心城市制造业存量资源的调整、优化提供一种可行的模式。总部经济为中心城市制造业结构调整发展提供了一条比较成功的模式——将企业总部保留下来,将不适宜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留住了企业最核心的人力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最终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向研发、销售等高端环节提升,成为中心城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
其次,总部需求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发展,能够产生非常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特别是对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知识型服务业的需求很大,有助于优化中心城市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围绕总部需求,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型服务业体系,即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会展、研发与技术服务、教育培训、广告、公关等。总部与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又将带动餐饮、商业、物流、娱乐、房地产、物业管理、医疗、健身、礼仪等一般服务业的发展,这样构成了总部经济所附带的一系列的产业体系,有助于提升中心城市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生产基地布局在周边城市,带动人口、产业的集聚,必然对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制造基地承担的功能会更多地向产业链的两头延伸,这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总部经济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力与辐射力,强化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功能。中心城市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不但能够补偿其较高的费用成本,而且能够提升城市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经济总量,提高中心城市经济竞争能力。一方面,总部经济能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力,使大量国内外研发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中心城市聚集发展,充分释放中心城市的科技、研发资源,进一步促进高级人才的培育和聚集,不断扩大中心城市的研发规模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总部经济能够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资源辐射力,将丰富的科技、信息等资源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传播、资本输出的方式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制造基地辐射,有助于中小城市和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通过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链条将大城市丰富的科技、信息等资源辐射到生产制造基地,从而带动生产制造基地及其所在区域的共同发展。在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在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形成产业集群,使得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都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有效整合经济资源、激活经济存量,将区域之间的合作由产业合作拓展到功能合作,替代了传统的合作模式,更容易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与合作共赢。总部经济理论正是基于区域不均衡发展基础上,利用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寻求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实现区域之间合理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为实现区域合作共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文章摘自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